
圖:花蓮縣環境教育大使服務隊 9 月 6 日蒞臨觀摩
花蓮縣環境教育大使服務隊 9 月 6 日登上「行動環保教育車」,環保局賴欽鵬科長介紹,「花蓮縣環境教育大使服務隊」2016 年成立,目前有五十多人,大部分是公教退休人員,也有二三十歲的上班族,甚至小學六年級的學生。他們都要先受訓、考核,每年參加訓練課程,當社區有需要,例如花蓮 125 間中小學生需要接受 4 小時環境教育訓練,就請環教大使們出動。

花蓮縣環境教育大使服務隊共設計二十多套教案,主要是資源回收、海洋汙染,大使會藉由戲劇展演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,未來將加入繪本等。

參訪的大使們每人領到一張卡,一關闖一關。志工說:即使踩腳踏車發電很快達標,但聽說要連踩 10 小時才能製造家庭一天的電,都覺得電力得來不易。環教大使中有一對姊妹花陳昭儀、陳昭聲,都是公教退休,「加入環境教育大使,不是我給得多,而是我獲得的訓練、資訊多。」

圖:花蓮縣環教大使一對姊妹陳昭儀 ( 左二 )、陳昭聲 ( 右一 ) 第一屆就加入的環教大使
陳昭聲印象最深的是「 低碳心生活館 」,看到回收的寶特瓶可以做這麼多東西,不只毛毯,剩下的毛邊還可以做圍巾,再剩下的做眼鏡,一點都不浪費、發揮得淋漓盡致,「 這才是真正的環保! 」她說,用 KoKo 代言環保,形象很好,比較貼近小朋友,有說服力。

圖:每個人領到一張 KoKo 卡,一關關闖關。
陳昭儀說,來到這裡學會「 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 」,不只嘴巴說,還要實地去做,用循環經濟概念,要用的時候才用,不隨意丟棄。

圖:體驗畜牧業所產生的碳足跡
花蓮 13 個鄉鎮市的清潔隊員 9 月 7 日來到慈濟大學「 行動環保教育車 」展區,親身體驗行動力,實地了解畜牧等產業製造的碳足跡,觀摩最新環保回收科技,透過互動闖關活動更好吸收環保生活知識。
這群在第一線做分類的清潔隊員,利用白天觀摩,將很多最新的寶貴環保資訊帶回去,好分享給其他隊員。




圖:花蓮縣廢棄物管理科張華砡科長 ( 右 ) 贈送實用的環保保溫袋組,由慈濟基金會柳宗言高專代表收下。
張華砡說,花蓮縣資源回收率 2019 年達到五成以上,但垃圾量並沒有減少,為了不造成民眾負擔,因此鼓勵並推廣「 清淨在源頭 」的觀念,就先從東大門夜市開始。
前陣子「 夏戀嘉年華 」活動,縣府開辦餐具租借服務,並提供二手袋方便民眾裝袋,歸還餐具時,除了領回押金,還可以拿到小禮物,之後全民運動會、太魯閣馬拉松等大型活動,東大門夜市都會有環保餐具租借服務。

圖:富里鄉公所環保管理所長謝志偉開了 2 個小時的車來觀摩
花蓮縣最南端的富里,鄉公所環保管理所長謝志偉為了參加這場活動,開了兩個小時的車專程而來。
他說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「 防穿刺鞋 」,是一個回收再利用的發明,希望之後有機會能變成清潔隊的工作鞋。謝志偉回去後將跟隊員們分享今天的所見所聞,過去清潔隊回收來的物品都是交給回收商,無法親眼見到後續處理,趁這次的學習,讓隊員們都知道,這些回收物說不定有機會變成衣服、鞋子,大家會做得更有動力。

圖:花蓮縣 13 個鄉鎮的清潔隊 9 月 7 日蒞臨觀摩
慈濟「 行動環保教育車 」在花蓮慈濟大學展出圓滿後,將移往台北香堤大道,之後 10 月 17 – 22 日再回到花蓮縣立體育場–全民運動會場繼續展出。
( 撰文、圖片:陳誼謙 )